昆明理工大学和战略咨询院联合举办“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研讨会,积极推进前沿生命科学的伦理治理

作者: 2023-07-28 17:34 来源:
放大 缩小

  715日,由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联合主办的“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参会。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院士在致辞中提到,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对于认识胚胎早期发育、疾病发生机制以及促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其面临的伦理挑战也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必要聚合专家智慧,形成有效的治理方案。会议由战略咨询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鲁晓研究员主持。

  近年来,我国体外人胚胎和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等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和水平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一领域研究也具有一定伦理风险,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特别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领域的主要伦理规制原则亟待调整,这需要自然科学、伦理学、政策科学、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达成共识,提出新的规制方案。为此,会议邀请各方专家共同参与,以寻求对于相关问题的共识和解决方案。会议设置主题报告和交流研讨环节。为加强跨学科对话,在主题报告环节由自然科学专家和伦理学专家就会议主题分别作报告。

  围绕“14天后的人胚胎研究”这一议题,独立智库公共卫生治理中心执行主任贾平研究员作了“胚胎研究的14天规则:缘起、趋势与伦理治理”主题报告,对人胚胎研究“14天规则”的形成过程及依据,围绕“14天规则”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14天规则”的未来发展提出伦理论证框架。在自然科学领域,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李天晴教授作了“着床后人胚胎体外研究的伦理思考”的主题报告,特别是从科学角度针对人胚胎从受精卵到器官发生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分析14天后人胚胎研究对于科学发展和人口战略的重要意义,阐述国际组织、科学界、社会公众对于14天后人胚胎研究的看法,并结合我国开展14天后人胚胎研究的紧迫性、必要性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提出延长人胚胎体外培养时限的相关建议。

  围绕“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晓梅教授作专题报告“嵌合体研究——伦理学视域”,介绍了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主要伦理学争论,从自然主义谬误的视角针对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反对观点进行详细的伦理学辩护,围绕“有无生命”“有无痛苦”“有无理性”等方面分析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道德地位问题,并从神经嵌合、生殖繁育、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科技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伦理规制建议。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谭韬教授作专题报告“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历史、挑战与突破”,报告介绍了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分析异种嵌合体对于解决器官短缺困境的重要性,介绍影响人-动物异种嵌合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指出体外构建人-猴异种嵌合体是理想的研究体系,最后提出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的相关伦理考量。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进行热烈讨论,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关于“14天后的人胚胎研究”,长期以来,国际上普遍认可将人胚胎体外研究限制在受精后的14天内,也即国际公认的“14天规则”。随着近年来前沿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新的技术手段可能将人胚胎在体外培养超过14天,对此国际上开始呼吁重启“14天规则”的讨论,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于2021年宣布放宽“14天规则”,学界关于延长14天期限的呼声也日益增多。与会专家认为,“14天规则”的延长并不会造成巨大的伦理学冲突,能够得到伦理学上的辩护,而且“14天规则”诞生之初,科学技术上只能将人胚胎在体外培养到5-6天,这一规则留给了科学发展足够的探索空间。当前生命科学技术取得了极大发展,体外人胚胎研究已经触碰到“14天”的边界。伦理规制上的滞后可能阻碍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前沿突破,应审慎地开启关于延长“14天规则”的一系列讨论。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面向社会公众的沟通对话,以及科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等多方力量的交流研讨。

  关于“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与会专家认为应支持人-动物异种嵌合的体外研究,为可移植的人类器官生产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允许将人-动物异种嵌合体胚胎移植到动物体内,以便验证体外研究发现的理论和技术的可靠性,评估嵌合器官的可移植性,但不能产生生命个体,而且不得植入高等灵长类动物体内。围绕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研究的监督管理,与会专家建议要与国际层面的监管尺度保持一致,开展分类监督管理。对于没有伦理风险的允许开展相关研究,对于存在一定伦理风险的则需要在监管下进行研究,对于具有较高伦理风险的则直接禁止研究。此外,与会专家指出,要加强国际沟通和对话,就人-动物异种嵌合体研究有关科学、伦理、生物安全、知识产权以及对国际社会的潜在影响等问题与国际学界达成一定共识,促进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季维智院士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自然科学与伦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与对话,围绕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的伦理规制提出很多精彩的建议。使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到在前沿科学研究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及时关注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带来的新挑战;使伦理学家了解到科学家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时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他还提到,未来希望能够在14天后人胚胎和异种嵌合体研究上形成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符合我国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伦理规范,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保驾护航,推动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持续引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会议主题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