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人物风采

秦大河:“无冰的夏天”不是好事

作者:秦大河 2019-04-28 09:13 来源:
放大 缩小

    全球变暖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现在越来越暖。这种状况在一小部分地区可能带来正面效应,但在绝大多数地区,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以不利影响为主。这一结论,科学家们小心求证了百多年。

  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变暖?

  根据气象记录,上世纪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不断上升。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冰冻圈在退缩,海平面在上升,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变暖进一步加剧,其中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尤为显著。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01年到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约0.89℃。

  2018年是IPCC成立30周年。30年来,IPCC组织数千名专家,完成了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写,系统给出了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结论,代表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应对的主流认识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肯定人类活动会影响气候变化,并用大量论据证明: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变暖,致使灾害丛生、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增加。

  IPCC评估报告历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直接或间接推进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1990年第一次评估报告指出,观测到的增温主要归因于自然变化。那个时候,我们还只是稍微觉察出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结论是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来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给出了总结。

  5年后完成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指出,有明显的证据可以检测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是我们说的上班下班,而是指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温室气体、化学物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从而造成全球变暖。

  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通过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大部分增暖可能(66%以上的可能性)归因于人类活动。

  又过了6年,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概率是90%以上。

  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的可信度是95%以上。

  不久前刚刚通过的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升温1.5℃的影响和适应路径。我们相信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有更多更新的进展,请大家拭目以待。

  北冰洋陷入“死亡漩涡”?

  2018年,夏季极端高温肆虐全球。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虽然很难简单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但从长期来看,极端高温和降水增多这一趋势,无疑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表平均温度每升高1℃,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约增加7%。从概率上讲,降雨量会增加,降水区域也会变化,有些地方的降水量大增造成洪涝,干旱的地方可能更加干旱,还会导致台风强度加大、加强。

  我是做冰冻圈研究的,冰冻圈如何变化?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显著缩小。上世纪70年代,北冰洋海冰的范围是1000万到1200万平方公里。根据国际雪冰资料中心的数据,今年8月15日,北冰洋海冰范围是570万平方公里;9月15日达到最低,约为420万平方公里。海冰范围减少,会大大影响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天气、气候。无论是冬季寒潮,还是夏季强降水等灾害,可能都与此有关。

  北冰洋海冰的冰量(体积)也在不断减小。北冰洋海冰冰量每年9月份最小、3月份最大,2017年9月冰量减少到约4000立方公里,而1979年9月为16000立方公里,海冰冰量38年减少了75%。

  美国国际雪冰数据中心的专家马克·斯莱兹将这种减少称为“死亡漩涡”: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正在呈螺旋状下滑,一旦越过临界点便无可挽回。我们很可能在有生之年会在北极看到一个彻底无冰的夏天。

  不要以为这是好事!除了加剧温度上升之外,海冰大范围减少还会影响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天气和气候,冬季的极冷天气、夏季的强降水、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的增加,都会受到影响。

  北极冰量的不断减少,也带来北极航道的开放问题。2017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北冰洋中部公海面积很少,约280万平方公里。全球变暖,使得北冰洋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都会有所开拓。若全球温度再进一步升高,夏季整个北冰洋没有海冰,中央航道也会开通。这将大大便利各国的物资运输,同时在地缘政治方面带来更多问题。

  再来看看人口。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人口迅速增加。现在中国是近14亿人口,全世界是74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增多将带来更多的资源消耗。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环境的足迹遍布全球,环境问题也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各国的全球性问题。除了南极洲、青藏高原及某些人迹罕至的偏僻地区外,全球都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使人类无限扩张自己的领地,造成生态破坏、物种栖息地减小,带来资源消耗加剧、生存空间紧张……

  层出不穷的新化学物质和材料问世,给环境造成了难以消除的污染,其中很多是不可逆的。比如,现在70%的深海鱼类身体中含有塑料的微粒,深海鱼安全吗?也不安全。

  因此,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要通力合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科研究要互相交叉。同时,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全人类要通力合作,政府也要担当重任。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