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8-至今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创新研究员
其中:2022.01-202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工作借调
2017.9-2018.10 美国亚利桑那州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学者
2011.7-2016.7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助理研究员(2011),副研究员(2015)
2005-2011 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其中:2009.10-2010.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公派博士生
2001-200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管理学学学士学位
简历:
科技战略与政策,创新管理,国际科技治理,科技资源配置
研究领域:
1. 新形势下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适应性研究(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项目,负责人
2. 以重点实验室为抓手实现使命导向建制化的路径研究(2025),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专项项目,负责人
3. 新时期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战略研究(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项目,负责人
4. 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路径研究(2025-2026),中央网络空间研究院,负责人
5. 政企机构IPv6改造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2024-2025),中网网信办数据中心课题,负责人
6. 大科学计划中的国际合作模式及其效果调查(2024-2025),中国科协创新院课题,联系人
7.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创新能力评估及优化提升方案(2023-2024),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开放创新试点项目,负责人
8. 中国科协综合统计调查能力提升研究(2023),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负责人
9. 全国学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2023),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负责人
10. 关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理论进展与实践应用的国际比较研究(2021-2023),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负责人
11. 网络演化视角下科研人员国际流动对个体科研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2019-2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负责人
12. 新形势下全球科技人才流动与配置研究——全球科研基金的作用(2022),战略咨询院前沿探索项目,负责人
13. 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判与重大政策调整跟踪——聚焦新兴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2021-2022),中国科协创新院,负责人
14. 中国社会组织智库建设研究(2022),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负责人
15. 科技社团智库体系建设研究(2021),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负责人
16. 科研组织潜能利用和科技资源配置研究(2019-2021),院长青年A类,负责人
17. 疫情对数字经济全球价值链影响的跟踪监测(2020),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负责人
18. 互联网上市公司运营与就业情况监测分析(2019),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负责人
19. 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人才培养路径及北京市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调研(2020),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负责人
20. 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研究(2019),教育部,负责人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社会任职:
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年人才奖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获奖及荣誉:
论文
1. Government Funding and Regional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J].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2025,7(01):74-107.(第一作者)
2. Co-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mo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 Scopus-based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2024, 129(7): 4353-4378.(第一作者)
3. S&T resource allocation considering both performance and potential: The case of Chinese research institutes[J]. Research Evaluation, 2023,32(1):58-69 (通讯作者)
4. The evol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ies’ profitability: A DEA-bas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MSE), 6(4), December 2021, Pages 449-466. (通讯作者)
5.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Green Capacity Utilization Consider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stainability. 2020,12,4424
6. Assess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 with a two-stage network DEA approach[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20: 100810.
7. The perceived work influence of foreign-born in us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social potency, leadership position and diversity climate[C]//ICERI2019 Proceedings. IATED, 2019: 6116-6125. (第一作者)
8. Nano-biomedical Science in China: Growth and Challenge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 2012, 24(1). (第一作者)
9. Identifying and Profiling Leading Scientists in Nano-Biomedic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Potential Leading Indicators of Research Directions[J]. R&D Management , 2011, 41(3). (第一作者)
10. 战略使命导向下的英国科技资源配置实践与启示[J/OL].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12[2025-07-19].(通讯作者)
11. 科研流动对科研绩效的影响路径——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23):228-235.(第一作者)
12. 科技社团嵌入式参与决策咨询:日本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4(06):178-188.(第一作者)
13. 德国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39(02):345-357. (通讯作者)
14. 科研流动与主题转换关系研究——以人机交互领域高影响力学者为例[J].今日科苑,2024(04):6-18.(第一作者)
1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双向流动函数型数据聚类分析[J].科技智囊,2023(11):62-68. (通讯作者)
16. 美国科技社团智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案例研究 [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 39 (08): 83-89.(通讯作者)
17.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新机遇与新挑战 [J]. 国家治理, 2023, (13): 13-17.(第二作者)
18. 强化科技社团智库功能建设 助力国家科技治理现代化[J].科技中国,2023(01):33-36.(通讯作者)
19. 智库型组织的发展逻辑:内涵功能、演进动力与研究特征[J].科研管理,2022,43(10):1-11 (第一作者)
20. 全球化人才流动对国际合作的函数型动态效应可视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11):107-116. (通讯作者)
21. 科技人才政策变迁与政策主体协同网络演化研究——基于对1978—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08):32-46.(第一作者)
22. 完善我国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7):967-976. (第一作者)
23.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科技前瞻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2):160-167. (第三作者)
24.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5):613-621.
25. 平台经济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22,18(03):332-341.(通讯作者)
26. 面向金融创新的数字货币演化与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2(01):41-49.(第一作者)
27. 国际合作网络演化与影响研究: CAS 和 MPG 的比较[J]. 管理评论, 2021, 33(9): 89. (第二作者)
28. 产学研协同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人才,2021(04):42-53. (通讯作者)
29. 组织分权视角下的科技体制改革与 PI 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0, 41(06): 55. (第一作者)
30.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疫情危机与大国责任[J].科学学研究,2020,38(03):391-393. (第一作者)
31. 中国科技研发经费体系的发展与现状[J]. 科技导报, 2019, 37(18): 98-108.(通讯作者)
3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外智库研究进展综述[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 3.(第一作者)
3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创新绩效演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16) (通讯作者)
34. 德国科技计划管理机制与组织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 2015,V36(6): 128-136 (第二作者)
35.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专业管理机构研究与启示.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30.10 (2015): 18-27.(第一作者)
著作
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章节作者)
2. 数字科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引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章节作者)
3. 智库DIIS理论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章节作者)
4.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副主编)
5. 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6[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章节作者)
6. 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章节作者)
7. 2021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编委)
8. 2020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编委)
9. 2019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编委)
10. 2018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编委)
11. 2017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编委)
12. 2016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编委)
13. 2015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编委)
14. 2014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章节作者)
15. 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章节作者)
16. 十年决策: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宏观科技政策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章节作者)
17. 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章节作者)
18. 创新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3 (章节作者)
媒体文章:
1. 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经济日报. 2025-7-23
2. 推动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应用,保障金融体系整体安全. 科技日报(理论版)2022.8.9
3.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演化及组织模式 中国科学报 2018.5.14
4. 美国国家实验室经费管理及评估制度 中国科学报 2018.4.9
5.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机制 中国科学报 2018.2.5
6.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及其运行管理机制 中国科学报 201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