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水贸易角度审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压力问题

作者: 2014-11-06 09:30 来源:其他
放大 缩小

自1993年虚拟水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相关科研人员就开始持续关注国际、我国国内贸易引发的虚拟水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自2014年4月以来,《生态经济》(Ecological Economic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陆续发表文章对我国的虚拟水贸易进行定量评估,认为中国的水资源以产品贸易的形式从干旱、灌溉密集型的北方地区运输到丰水的南方地区,该流动过程加剧了北方的水资源压力。

一、我国虚拟水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布局有悖于虚拟水战略

由于中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极为悬殊,历史时期形成了“南粮北调”的格局。但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降水集中的东部、南部的沿海地区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生产活动已迁移到北部的平原区和西部的干旱地区。因此,我国每年“北粮南运”的粮食约1400万吨,相当于140亿立方米的水从北方缺水地区运到南方多水地区,与“南水北调”思想相背离,这种粮食生产布局有悖于虚拟水战略。

2、国内虚拟水贸易加剧北方地区的水压力

基于最终消费的水足迹核算方法进行估算,研究发现省际贸易间,虚拟水流动主要是从新疆、内蒙古等农业省区流向直辖市,以及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工业大省。因此,沿海经济发达、富水的地区通过虚拟水贸易将大部分水资源压力转移到其他水资源稀缺的地区。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扩展,这种水资源压力转移的趋势将会持续数十年。

3、沿海富裕省份以牺牲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为代价,从国际出口中获得经济利益

沿海富裕地区正在从水资源稀缺的欠发达省份大批量购进高耗水型产品诸如食品、轻工业原料、能源等。此外,虚拟水贸易给各省区带来的生态影响以及附加值收入也极不平衡。比如,浙江省出口产品给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比例只有20%,剩余都转移到其它省份,包括新疆(40%)、河北(7%)和内蒙古(5%)等;而从出口附加值分配上来看,浙江却占据了68%,新疆和内蒙古仅占1%。

二、基于虚拟水战略应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建议:

1、树立基于虚拟水思维的国家水资源安全新战略。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未来的经济发展还将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压力。从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高度,应促进水资源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合理配置,将节约下来的有限实体水转向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及低耗水高效益产业。逐步引导减少缺水地区的虚拟水外向贸易。

2、开展省域间、我国与他国间虚拟水贸易状况的定量评估。目前,虚拟水的研究较为分散和缺乏权威性,不利于基于虚拟水的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宏观决策。因此,亟需相关部门(水利部、商务部)建立一套定量评估我国虚拟水贸易的科学方法,定期发布国内外虚拟水贸易的统计数据。为进一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和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权威的科学依据。

3、基于虚拟水战略逐步优化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引导减少北方等缺水地区水密集型产品的外向贸易。北方缺水省份长期依赖地下水、南水北调等水资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条件下节约农业用水,通过优化区域的种植结构、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措施,减少目前的虚拟水贸易格局导致的北方水资源短缺压力。

4、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和税收制度,逐步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在国家纵横向生态补偿体系下,关注地下水和虚拟水的生态补偿问题。另外,针对高耗水的产品征收出口“虚拟水关税”来限制出口,而省际贸易产品征收“虚拟水水资源税”,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唐霞 张志强 熊永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