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积极应对寨卡病毒

作者: 2016-03-27 15:21 来源:战略情报研究部
放大 缩小

自2015年5月巴西大规模爆发寨卡疫情以来,全球对寨卡疫情的关注不断升级。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寨卡病毒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截至到3月3日,已有40个国家报告有寨卡病毒原地传播病例[2]。世界卫生组织、巴西、英国、美国相继发布计划,通过支持科学研究、提高监测和应对能力等措施,应对寨卡疫情。

我国已有输入性病例,但未有原地传播病例。鉴于我国不排除继续有输入性病例发生的可能,以及发生本地传播甚至引起局部聚集性病例的风险;目前寨卡病毒比较温和,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危害程度较低;对寨卡病毒的研究开展甚少等情况的判断,建议我国当前主要任务是启动相关研究计划,加速研发进程,充分了解病毒传染机制和预防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转暖,在防控策略上,建议高度关注疫情变化,重点监测伊蚊分布区以及口岸等区域,加强孕妇等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采取控蚊措施,积极做好疫情应对准备;同时发挥我国已有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经验,以及全球领先的研究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寨卡疫情。

一、病毒目前较为温和,危害性较低

寨卡病毒(黄病毒科),是一种蚊媒急性传染病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蚊子叮咬。寨卡病毒较为温和,致死率很低,约20%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低热、斑丘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此外还可能产生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大多感染者可自愈。但在此次疫情中,已经有研究证实,寨卡病毒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性疾病)和胎儿小头畸形等疾病有关[3][4]。迄今为止,针对寨卡病毒尚无有效的特异性预防和治疗手段,防蚊灭蚊是主要的防控手段。巴西是寨卡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自2015年5月确诊第一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后,疫情迅速蔓延,巴西政府估计全国约有50-15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

二、科学研究快速开展,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支撑

寨卡病毒首次于1947年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并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来,因其危害并不严重,因此针对该病毒的研究开展甚少,目前发表文章数量不超过200篇。然而,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其危害性不断被阐明,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寨卡病毒研究中,这将为寨卡病毒的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的传播机制、病毒特点以及感染机制、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检测试剂的研制、疫苗和药物的开发,以及制定防控策略等。WHO估计全球约有15个企业或团体正在从事寨卡疫苗的研发工作,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发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疫苗和印度巴拉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灭活疫苗目前进展较为顺利。WHO预计全球开启大规模临床试验至少还需要18个月。

三、多举措出台应对寨卡病毒

随着寨卡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危害性得到进一步阐明,全球加快了寨卡病毒的防控步伐。

1、WHO发布计划指导寨卡病毒防控

2016年2月17日,WHO发布《寨卡战略应对框架及联合行动计划》[5],针对寨卡病毒传播及相关疾病提出具体应对建议。同时,WHO将动员和协调合作伙伴、专家及各方资源,帮助相关国家提升对寨卡病毒及相关疾病的监测能力,改善病媒控制,对相关风险、指导意见和防控措施进行有效沟通,为受病毒影响的人群提供医疗护理,促进相关数据共享,推动疫苗、检测及治疗手段的快速研发。WHO预计耗资5600万美元实施该计划,其中2500万美元用于WHO的应对工作,3100万美元用于帮助其他合作伙伴开展工作。

2、巴西投巨资全面应对寨卡病毒传播

2015年12月,巴西政府发布抗击埃及伊蚊和小头畸形国家计划[6],于2016年投资5亿雷亚尔(约合8.596亿人民币)用于抗击埃及伊蚊和小头畸形,包括加强寨卡病毒监测、改善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社会援助、开展宣传、医务人员能力建设等。此外,该计划还积极推进寨卡病毒相关研发,支持寨卡病毒疫苗研究,在埃及伊蚊中转入细菌阻止其幼虫发育,以及改造可抑制伊蚊繁殖的转基因蚊子。

3、英国发布寨卡研发计划应对寨卡病毒带来的危害

2016年2月1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发布了寨卡病毒快速响应计划(Zika Rapid Response Initiative)[7],投资100万英镑用于寨卡病毒研究,主要包括媒介传播能力、地域分布、与其他虫媒病毒的相互作用、病毒基因型改变、宿主易感性、潜伏期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快速诊断试剂研发,以减少因登革热等其他病毒存在于样本中而引起误诊的机会;研究影响神经发育/小头畸形的机制;研究感染机制、宿主免疫反应,以及潜在的疗法/疫苗开发。

4、美国确定优先研究方向,申请高额应急资金

2016年2月5日,NIH发布了寨卡病毒感染对生殖、妊娠和胎儿发育影响的优先研究方向[8]。2016年2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向国会申请18亿美元的应急资金,帮助国内外应对寨卡病毒,应急资金主要用于控制传染源,支持研发提升监测、检测、应对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科普宣传和预防教育,援助国际受影响国家,为寨卡病毒相关的外交和其他活动提供支撑。

5、多国签署寨卡研究数据共享联合声明,为研究扫清障碍

为推进寨卡病毒研发数据共享,来自美国、中国及欧洲等地的31个主要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研究资助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于2月10日签署了联合声明,承诺将尽可能快速、公开、免费共享寨卡病毒相关研究数据[9]。签署声明的研究机构包括美国NIH、美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学术期刊包括《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研究资助机构包括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韦尔科姆基金会等。

四、应对寨卡病毒举措建议

根据2016年3月3日发布的《关于防控寨卡病毒病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显示,我国已有10例输入性病例,但未有原地传播病例。在寨卡病毒应对方面,国家卫计委在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同时各海关口岸加强了对寨卡病毒的监测。在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发挥突发传染病领域的研究优势,在病毒分离、基因序列解析、检测试剂研发方面取得了进展。鉴于我国不排除继续有输入性病例发生的可能,以及发生本地传播甚至引起局部聚集性病例的风险;目前寨卡病毒比较温和,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危害程度较低;对寨卡病毒的研究开展甚少等情况的判断,建议我国当前主要任务是启动相关研究计划,加速研发进程,充分了解病毒传染机制和预防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转暖,在防控策略上,建议高度关注疫情变化,重点监测伊蚊分布区以及海关港口等区域,加强孕妇等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采取控蚊措施,积极做好疫情应对准备;同时发挥我国已有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经验,以及全球领先的研究优势,开展国际合作,为全球应对寨卡病毒提供帮助。

(徐萍 苏燕)


[1] WHO Director-General summarizes the outcome of the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clusters of microcephaly and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http://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2016/1st-emergency-committee-zika/en/
[2] 数据来源:2016年3月3日质检总局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防控寨卡病毒病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2016年第20号)
[3] Van-Mai Cao-Lormeau, Alexandre Blake, Sandrine Mons et al.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French Polynesia: a case-control study[J].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16)00562-6
[4] Hengli Tang, Christy Hammack, sarah C. Ogden et al. Zika Virus Infects Human Cortical Neural Progenitors and Attenuates Their Growth[J]. Cell Stem cell. doi:10.1016/j.stem.2016.02.016
[5] Zika Outbreak: WHO's Glob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http://who.int/emergencies/zika-virus/response/en/
[8] NIH seeks research applications to study Zika in pregnancy, developing fetus. http://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nih-seeks-research-applications-study-zika-pregnancy-developing-fetus
[9]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commits to sharing data on Zika. http://www.wellcome.ac.uk/News/Media-office/Press-releases/2016/WTP060169.ht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