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眭纪刚 2019-09-06 15:01 来源:光明日报
放大 缩小

编者按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表现手段、增强了表现力。而文化的蓬勃发展,也能为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氛围和环境。日前,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强化文化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等八项重点任务。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传承,塑造着国民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观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以无形的意识和观念,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竞争焦点从传统的军事、经济等硬实力领域转移到文化软实力。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所积累的精神和物质创造,内容涵盖广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对物质产生反作用。科学技术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转型的强劲动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深入把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着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出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去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和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度重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提升科技对文化发展支撑作用的一项战略部署,对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都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注重发挥文化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理念通过消解社会浮躁,克服封闭、禁锢、苛刻的思想观念,倡导追求真理、理性批判,在社会中形成开放、自由、包容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思维水平、塑造社会氛围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例如,意、英、法、德、美等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从而引发和引领科技革命的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与科技有天然的紧密联系,二者理应融合发展,但是人们对文化与科技关系的理解曾经陷入误区。很多人只看到两者在作用方式和价值特点中存在的差异性,即文化偏重于对内在精神需要的作用,体现的是价值理性;而科技偏于对外在物质需要的作用,体现的是工具理性,因此认为二者是分离与对立的。这种认识论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不但削弱文化发展的促进力量,而且也导致科技创新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土壤,使科技创新出现“见物不见人”。特别是近代工业化以来,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和失衡,导致世界科技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异化。人类中心主义、技术征服主义、霸权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泛滥,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也要明确工具与价值的关系,避免工业化过程中过度“工具理性”的后果。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科技手段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强化,而文化体验和精神体验的深入还需要超越技术手段,更加强调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如某国的超级英雄电影,虽然在早期能给人强烈视觉冲击,但是随后的系列作品因为过于追求技术手段和视觉效果,陷入内容空洞、思想贫乏的窘境。文化的本质应具有增强人文关怀的功能,能促使科技创新根植于人文关怀之中。因此,在发挥科技驱动力作用时,更应强调科学的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呼唤人们重视科学的人文精神,真正实现价值与工具相统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

  (作者:眭纪刚,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