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评价应体现科学分类要求

作者: 2016-09-20 1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放大 缩小

  评价是保障智库有效产出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智库评价能发现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催生新型智库的行业自觉,促成智库从传统研究机构向现代新型智库的角色转换,是传导国家需求和社会压力、合理配置外部资源、营造良好智库生态的重要杠杆。不同智库类型因其发展模式和内在机制的差异,其评价机制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反思当前中国智库发展进入快车道后的诸多困境不难发现,之所以智库建设一哄而上、缺乏特色,同质化、形式化与标签化的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智库建设缺乏分类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依据“同类事物可比,不同类事物不存在可比性的原则”实施新型智库评价,是提升评价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的关键。

  分类评价的现实逻辑

  当前,中国已经形成庞大的智库体系。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其中中国拥有435家,为世界第二智库大国。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9家中国智库入选全球智库150强。当前中国智库发展迅速,数量众多,质量不一,类型各异。对这些智库进行评价,不能采用同一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能搞“一刀切”。首先,智库战略与目标定位各具差异,社科院、高校、研究所、党校和行政学院、党委政府研究机构、民间智库等均有自己的战略目标与定位,如果采取同一套评价体系,则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智库发展目标定位趋同、特色不明,不利于智库向多样化发展。其次,不同的智库类型拥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转化机制和成果消费模式。智库不同的服务对象相应需要不同的评价机制,有的需要市场化评价机制,有的则需要政府主导的行政评价,还有的需要独立的第三方专门评价。不同智库的成果类型、转化形态、影响形式等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其评价尺度、标准、周期乃至数据采集等机制均不一样。再次,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类型,智库具有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而作为商业化的组织实体,智库又具有营利组织的运营形态,因而智库不同程度地存在营销等商业化行为。在智力市场化激烈竞争背景下,智库常常与媒体合作向大众推广或宣传其自身的政策研究和影响力。因此智库评价也依据智库市场化程度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指标及其权重消除智库营销的影响,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总之,建立健全新型智库评价体系,必须依据新型智库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服务对象与功能定位,坚持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原则,构建科学而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充分尊重各类智库本身的独特优势与特色,促进不同类别智库的竞合发展与和谐共存。

  构建分类导向的评价体系

  导向就是方向标和指挥棒。不同的智库类型应有不同的评价导向。对于学术思想类智库,评价应该侧重学术成果积累和学术成果创新的考量,强调智库成果的宏观性与纵深性,其成果的呈现方式往往也都是理论型、纯学术型为主,因而短期内无法显现其社会效益和影响;对于应用和政策性智库,评价则要更关注成果转化率以及成果转化效益的考核,成果评价导向往往必须注重时效性与功能性,对现实需要和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其成果见效快、影响力相对较为凸显。因此,新型智库的科学分类评价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不同导向的现实特质。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与标准,为实现不同成果类型间的科学、准确考核,提供有效保障。

  不同智库类型的研究目的及其服务对象都是不相同的,多元用户主体对于智库的不同需求将为新型智库评价指引方向。因而必须探索以行业评价、官方评价、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元分类的评估模式。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分析,受市场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决策方难以辨别智库咨询服务的信度和效度。行业评价不仅能够对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实效性作出准确判断,还能充分保障决策过程中的民主性。社会评价能够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智慧,以其参与的广泛性与舆论的影响力,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介作用,促进评估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对智库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以及社会责任发挥有力的公共监督作用。复合评价意在探索立体化的多方评价模式,在智库评价过程中引入第三方乃至多方评价主体。

  针对不同类别的智库,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依据智库类型设计不同评价模块。现行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指标太过笼统,很难照顾到不同智库类型的独特性。可以依据智库类型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模块,如职业声誉、社会效益、咨政服务、自身建设等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应用性研究评价指标注重承接项目数、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量化指标的设计,而基础性研究的评价则倾向于学术性与延时性,围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定性方面设计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关注智库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成果转化率、社会反响等。咨政服务指标侧重对智力分析市场的完善与规范、咨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建设作出评价,自身建设主要评估自身专家和团队建设等情况。模块式评价指标体系条理清晰,可以提高智库评价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易于进行横向的比较。

  健全富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与方法

  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智库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的前提。针对当前智库评价专门机构不健全、评价机制动能不足、评价方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必须依据智库分类指导原则选择和搭建合理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在智库间及智库内部形成良性竞合关系格局。必须以各具特色的指标体系为指挥棒,探索分类管理基础上的智库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智库评价反馈功能的针对性与准确性,激发智库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专业化的评价机构建设也应当是评价机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我国智库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滞后,对于智库评价鲜有专门机构涉及,类似的机构有高校成立的智库评价中心、专门研究机构成立的知识评价组织、科技部软科学项目的统计调查,这些主体仅仅开展对智库机构的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研究力量、国际交流等进行统计,没有系统地对智库影响力或竞争力进行评价。要建设一个专业化、专门化的智库评价机构,切实提升成果应用转化效果测评能力以及政策的熟悉程度。最后要完善以成果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方法,需要从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制度等方面着手,妥善处理好智库成果认定中定性与定量、即时与延时、质量与数量、主观与客观等相互关系,针对不同的智库类型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赋予相应的权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