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11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4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向全球发布了《2024研究前沿》报告和《2024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科睿唯安全球学术研究业务总裁Bar Veinstein(巴尔·维恩斯坦)出席会议并致辞,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科睿唯安副总裁王利主持会议。科技部基础司、规划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交叉学部、计划与政策局,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学部工作局、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重大科技任务局、可持续发展研究局、科技基础能力局、发展规划局,北京市科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代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和培育单位的代表,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防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代表300多人现场参会。同时,还有30余万名公众通过网络直播参加会议。
吴朝晖在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以基础研究作为立院之本,强化战略导向、使命驱动,开展有组织建制化的基础研究,引领中国多个学科领域走向世界前沿;持续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充分发挥院士和战略科学家作用,坚持以高水平学术研究支撑高质量决策咨询,基本形成体系化智库发展格局;深入开展面向未来前沿的战略研究,前瞻分析重要前沿科学突破,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有力支撑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战略研究、推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为共同推动全球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科睿唯安全球学术研究业务总裁Bar Veinstein(巴尔·维恩斯坦)在致辞中表示,十多年来,《研究前沿》报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为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全球领先科研机构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深入洞见,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动科研发展。
战略咨询院战略情报研究所副所长杨帆研究员发布《2024研究前沿》和《2024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介绍了两个报告的背景、方法论及主要分析结果,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地区在11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5个新兴前沿的研究活跃程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李兆基讲席教授(兼)谢晓亮以“单细胞基因组学:从技术革命,到医学进展,到基础研究”为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郭玉国以“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为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陈虹以“模型预测控制:在滚动优化中迈向自主智能”为题做专题报告,针对在报告中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领域,进行学术化、专业化的解读与研讨。
报告结束后,战略咨询院冷伏海研究员、科睿唯安专家与演讲嘉宾围绕研究前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与现场观众互动。
由战略咨询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向全球发布的《2024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展示了2024年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5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科学界对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应用试验持续拓展。其中,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下一代高性能通信、未来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成为重点探索领域。
《2024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在《2024研究前沿》基础上,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地区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现。报告显示,综合11大学科领域整体表现,美国整体排名继续位列首位,在超过一半的研究前沿上排名第一;中国稳居第二,在超过30%的研究前沿上排名第一;英国、德国、法国保持前五。中国有4个领域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排名世界第一,美国有7个领域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相对于美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优势突出,农业科学、生态环境有望形成新高地,物理学、信息科学竞争激烈,地球科学、社会科学差距拉大,数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差距较大但呈稳步提升态势。面向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2014年首次发布以来,《研究前沿》系列年度研究报告持续优化研究方法,不断丰富核心内容,引入专家智慧,研究团队从宏观视角和中长期维度对报告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从整体上前瞻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获得科技界、各级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吴朝晖致辞
潘教峰主持开幕式及报告发布环节
Bar Veinstein致辞
杨帆发布报告
刘细文主持特邀报告环节
王利主持提问和互动环节
谢晓亮作特邀报告
郭玉国作特邀报告
陈虹作特邀报告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