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与对策

作者: 2014-11-27 08:25 来源:其他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09年成立了以曹文宣院士牵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咨询评议项目研究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血吸虫病主要疫区和血吸虫病防治最具战略意义的主战场进行了调研,最终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与对策》咨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血吸虫病曾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已有5个省区消灭了血吸虫病。目前,血吸虫病疫情指标总体上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疫情仍不稳定,以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省的湖沼地区最为严重。

《报告》认为,瞒报疫情、弄虚作假、部门之间缺乏合作、防治力度不均衡、防治技术和手段缺乏创新与推广,是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咨询项目组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对策:

1、加强领导,统一协调机制,切实保障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建议恢复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统一组织和协调血防工作。同时,各地也应加强血防工作领导体制建设,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效避免出现疫情反复。

2、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的长效机制,依法防治。根据血防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原有条例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可以考虑上升为《血吸虫病防治法》,从法律上保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3、恢复生物多样性,通过完善的生态系统加强对钉螺的控制。建立监测网络,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恢复程度、钉螺控制的效果等进行及时监测。利用水生生态系统控制钉螺,为抑制血吸虫病的传播奠定基础。

4、加大科技投入,保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建议由科技部、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为契机,紧急启动血防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工程,加强为现场防治服务的新技术、新策略、新标准、新产品等应用性研究,进一步提高血防工作成效。

5、重点对中小学进行健康教育,可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升学考试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

(中国科学院学部“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咨询项目研究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