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分析空间探索的国际形势

作者: 2014-11-26 15:29 来源:其他
放大 缩小

2014年7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发布《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的空间探索》报告,深入分析了空间探索的国际形势,指出现阶段的空间探索时代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寻求下一步发展机遇。[1]空间探索的未来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超越近地轨道的探索目标,二是载人和无人航天之间的平衡,三是未来空间探索的国际合作,四是国际空间站的最终命运。

一、空间探索的国际环境

1、空间探索越来越成为“程序化”的政府活动

自从国际空间站(ISS)建成以来,空间探索逐渐成为一项越来越“程序化”的政府活动。许多空间探索项目很难像早期那样能够吸引公众关注和政治支持。

2、空间领域是非竞争性的,但存在特殊情况

目前空间领域的国际环境不存在实际上的竞争,但一些国家例外。俄罗斯正在努力恢复军事航天及空间探索能力;印度对中国的航天活动极为关注。而唯一可能的空间军备竞赛还是在中美之间。中美两国都具备地面反卫星武器,双方都可能使用网络技术摧毁对方的空间设施。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空间武器的依赖越来越强,美国针对中国空间军事设施所采取的临时干预措施将会越来越多。

3、中美两国重塑目前空间领域的战略环境

空间领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国航天能力的崛起。中国已经计划并执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载人航天项目,其邻国及美国都很关注中国航天的发展。而美国载人航天能力的丧失导致西方国家必须依赖俄罗斯进入国际空间站成为改变空间领域战略格局另一重要事件。俄罗斯具有独立的空间计划,包括建造独立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空间站。这使得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合作充满不确定性。

二、主要强国空间探索的发展状况

近十年,许多国家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世界主要航空大国空间领域发展概况如表1所示。但是从能力和经费上看,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有能力将物体运送到地球轨道上去的有中国、法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8个国家;具有空间探索计划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和欧盟;而具有完备军事空间计划的只有美国、中国和俄罗斯3国。朝鲜由于要研发弹道导弹成立了航天发射项目;土耳其、巴西和韩国也正在发展航天事业。

表1 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空间领域发展状况

ISS是目前空间领域国际合作的唯一平台,正面临高昂的维修成本和边际成本,ISS成员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合作机制。NASA将ISS看成是“解决人类太空探索各种挑战的宝贵的技术测试实验床”。如果不需要增加太多费用,NASA会继续在其剩余的服役期甚至更长时间内使用ISS。

三、国际空间站的角色定位

然而,继续支持ISS便意味着限制了开拓新的空间探索任务的资源,毕竟超越近地轨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平衡两者之间的发展成为未来各国及国际合作的一大挑战。未来载人航天的发展只有两个选择,即:建造新的空间站或重返月球建造永久性驻地。但如果美国坚持把火星计划作为其载人航天的唯一选择,那么未来的国际合作只能依赖新的空间站或者延长ISS的服役寿命。

四、空间探索的未来发展及战略挑战

美国政府极力推崇殖民火星计划,然而殖民火星有两大困难。首先是推进技术。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到达火星需要数月时间,届时宇航员很难恢复到能够正常行动的状态。其次,火星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比登陆月球需要更多的支持,风险也更大。

相比于火星,目前的技术实现月球探索更为可行。月球探索会是空间领域的一个新的合作点,而且成本很低。然而,奥巴马政府否决了重返月球计划。报告认为美国低估了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具有登陆月球计划国家的战略意义,忽视了以现有技术更容易登上月球的现实。

NASA认为实施火星探索计划将会创造出更先进的技术,同时能为登陆月球创造了更多的机会。NASA希望等到技术成熟时由私人部门来开发月球。但是,报告也指出开发月球的风险极高,如果企业不愿意投资,那么美国可能会将月球探索领域的地位拱手让给中国。

空间探索的战略挑战在于在ISS退役之前扩大超越近地轨道的探索活动,而机遇则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机器人空间探索基地。随着ISS即将退役、中国空间能力的崛起、政治对空间探索支持力度的减少,各国需要寻找一个发展空间探索的新途径,具体措施有:在维持ISS与超越近地轨道之间制定一个过渡计划;考虑重返月球;制定ISS-月球-火星三阶段战略,而不应把火星计划作为下一阶段发展目标;近期重点发展机器人空间探索;加强空间项目的国际合作;结束对俄罗斯的依赖;有限制的与中国进行合作。     

(王海涛)


[1] Space exploration in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http://csis.org/publication/space-exploration-changing-international-environment.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