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与FAO分析中国经济和粮食政策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作者: 2016-09-06 22:30 来源:战略情报研究部
放大 缩小

7月4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发布《2016-2025农业展望报告》[1],预测了未来10年全球主要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的变化趋势,指出中国到2025年仍将是某些农产品(尤其是大豆)的主要进口国。报告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和粮食政策变化对未来10年中国及全球农业的意义与影响。

1、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假设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未来将逐步放缓,年均为6%。在该基准情景下,谷类粮食进口预计将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长,低于过去10年。中国谷类粮食进口增长率的下降是报告预测的全球农业贸易增长速度下降和国际粮价减缓上涨的主要因素。利用模型进行的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中国的GDP增长率降低到每年5%,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影响,包括导致2025年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比基准情景预测的结果低1%-4%。其中,根和块茎产品的价格下降最多,达到6.3%,大豆以外的其他油籽价格下降3.8%,羊肉下降3.7%。除羊肉外,其他肉类价格的下降幅度较小,低于3%,奶制品价格下降幅度低于2%。谷类中,除玉米外其他粗粮的价格受影响最多,到2025年价格将下降4.2%;玉米将下降3%;小麦和水稻的国际价格将分别下降2.5%和1.9%。低GDP增长率情景下,中国占全球农产品进口的份额将下降1%-2%,其中,猪肉的进口市场份额下降最多,将下降到占全球的8%。

2、中国粮食政策变化的影响

为实现三大主粮保持95%自给率这一目标,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主粮生产。目前,国内主粮价格大约比国际价格高三分之一,库存/需求比重过高。随着库存增加及粮食需求的增加,中国已经宣布废除玉米最低价格及取消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废除最低价格和去库存将降低玉米的国内价格,如果库存/需求比重降低到一个更可持续的30%的水平,则大约3500万吨玉米库存将得到释放。去库存将降低国内市场价格,但部分价格降低的效果会受到因价格降低而导致国内需求上涨的抵消。如果库存是逐步释放的(如每年500万吨),则每年的贸易量将增加4%,增加0.5%的全球供应量。从长期来看,中国增加玉米的生产将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所以进口预期将会增加。报告还认为玉米去库存的速度和规模仍具有很大的政策不确定性。 

                                              (邢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