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举措建议

作者: 2020-06-15 15:53 来源:
放大 缩小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继中国后,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的重要国家均遭到疫情的严重冲击,美国和欧洲各国取代中国,成为了疫情的新“震中”。随着中国对疫情的逐步控制和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部分产业链上游的供应正在缓慢恢复。然而海外疫情的暴发,导致市场需求与全球供应链危机反向冲击中国制造业。本文综合国内外新闻媒体、公共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报道,分析了疫情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安全

  受疫情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停飞、停航、入境管制、暂停进口、关税上调等措施,部分跨境物流通道被迫中断,许多工厂停工停产,给本国和跨国制造业供应链带来冲击。本次疫情中,中国、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和韩国等全球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据统计,加上伊朗在内,这十大重点疫区的GDP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球总量的63.22%47.73%。这些国家占据着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在疫情影响下,各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关键性中间品、零部件及生产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都将面临一定的断供险。即使是工业部门比较完备的国家,也受到严重的冲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估,由于全球流动性受阻,精密仪器、机械、汽车和电信设备等行业生产受损严重。受损严重的经济体包括欧盟(156亿美元)、美国(58亿美元)、日本(52亿美元)、韩国(38亿美元)、中国台湾(26亿美元)和越南(23亿美元)。

  美国加州大数据公司Resilinc预测,未来几个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解决疫情问题,短期内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都可能处于高度中断态。Resilinc数据显示,疫情已导致制造业活动放缓,主要体现在零部件短缺、劳动力中断、交通中断、产品无法交付给客户,以及上述因素导致的总产能未被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很多厂商严重依赖于库存和瓶颈零件的配给供应。摩根士丹利认为,如果疫情持续到第季度末,冲击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在制造业供应链方面将对我国造成影响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02017之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辐射中心,已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供应链主导国家。据统计,过去10年,我国与美、英、法、德、日、意、韩等重点疫情国家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密,与这些国家的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40%。海外疫情的不断发酵,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供需两端造成一定的冲击。

  1、外需萎缩将影响中国的出口链条相关产业

  201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1.5万亿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7.2万亿元,同比增长5%202012月由于全国多数企业都处于停工状态,出口受到的影响较大。随着中国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我国供给能力逐渐恢复,后期影响将主要来自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海外需求。从出口国来看,受疫情影响最重的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5国占我国2019年出口总量的32%以上。

  从出口结构上看,机电产品(包括电机、电气产品、机械设备等)、玩具、家电、纺织品和原料产品是我国向这些国家出口的最主要的产品类型。根据广发证券的统计,服装、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学与精密仪器、化学品、空调等是我国向主要疫区国家出口的权重最高的商品。预计相关制造业将率先受到影响,其中一些低附加值的商品,如服装、玩具、家具等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将面临更大负面影响,且很难随着疫情的缓和而产生暴发性恢复。但另一方面,如果疫情国与中国同属供给方,受疫情影响供应出口受阻,则国产商品有望借此契机加速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包括国产集成电路、面板、汽车零部件等。

  2、海外供应链“断供”对中国进口链条相关产业造成影响

  在中国进口的美、欧、日、韩等重点疫区商品中,占比最高的商品将率先受到影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从这些地区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光学仪器、钟表、医疗设备等。由于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核心优势在于组装能力强,但对于核心零部件、高端材料、高端装备的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因此这类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将面临巨大的国际采购压力,国内相关制造业将面临涨价甚至断供风险,包括光学影像、医疗器械、车辆及零部件、印刷线路板、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以及光刻胶、高端靶材等原材料。而另一些需求弹性大、附加值低,具有海外成本优势的进口来料品,由于同质化程度高,国内或有替代品。因此进口链条受阻的影响不大,包括化学品、塑料制品等。

  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我国疫情已经率先得到有效控制,海外疫区国家“断供”,部分高质量国产产品面临进口替代的良机,部分高附加值行业将阶段性受益,这类制造业包括半导体、光学影像器件、面板、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此外,随着中国供给恢复,部分行业海外需求的上升,将给这些行业带来改善,包括原料药、口罩、呼吸机等医药和医疗用品、光伏设备等。这也是本次疫情为我国制造业带来的“危中之机”。

  3、全球供需冲击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倒闭将严重影响区域供应链

  受全球供应链以及国内生产秩序被破坏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用工、库存、生产、运输、订单等都受到了严重冲击。2020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35.7%,创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从分项指数来看,制造业供应链运行放缓,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均明显收缩。如果疫情持续发酵,我国制造业将面临供应链紧缩、产线停摆、订单减少、资金无法周转等问题。这将对中小企业形成巨大冲击。作为供应链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可能直接导致地区供应链破裂甚至消失。如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运输的重要中心,大量产业链配套供应商扎根于此,停工停产导致了中小企业歇业甚至破产,相应带来长江中上游区域的供应链断裂,后续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将引发部分区域供应链消失的风险。

  三、我国应对制造业供应链冲击的举措建议

  1、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此次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一大影响是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短期劳动力短缺导致的生产受阻。为了降低劳动力不足对工业生产的冲击,政府和制造企业都应设法提高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刺激产业链需求,另一方面提升生产水平。

  首先,政府需要加快启动新基建计划,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投资,提高制造业整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其次,要鼓励企业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化商务服务、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物流、数字化车间改造等,促进制造企业进一步向工业4.0转型,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再次,鼓励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数字模型进行预测和模拟,分析预测产能需求变化及原材料供给瓶颈,提前进行计划调度,规避问题风险。

  2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升本土供应链韧性

  我国在工业制造的若干关键领域,如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离实现自主化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疫情在关键供应国蔓延时供给受限,下游制造企业面临“断供”风险。我国应借助这次“断供”危机,加快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步摆脱一直依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问题,在供应链的相应环节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我国应鼓励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自主创新、关键供应商自给、加强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与备份等方式,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供应链弹性建设,对冲高度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单一国家供应链的生产风险,保障供应链能及时得到修复。鼓励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避免受制于关键零部件产品和技术“卡脖子”的危机。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应急产业供应链,重构突发事件应急供应链服务体系,健全应急供应链产能弹性机制。

  3、精准施策,帮扶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尤为严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以帮扶中小企业,下一步应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精细化、精准化,了解各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与特性问题,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施策解决。

  短期内,应采取响应快、见效快的措施,如国有用地用房租金减免、非国有用地用房房租财政补贴;由政府财政兜底非正常开工期间的员工工资支出;因疫期延长贷款的,给予疫期贴息;卫健部门主动帮助中小企业查找疫情防控风险点;人社部门组织大型网络招聘;政府定向采购,国有企业对接下游中小企业;政府引导大型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转变服务和销售模式,尽快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中长期而言,要发挥税收和产业政策作用,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如出台全年减税政策、给予科研投入补贴、培训与人才培养补贴,出台支持企业转型、高质量增长的扶持政策等。 (姜山)

附件: